偏远站长:区块链矿工视角下的数字鸿沟破局之路
|
我是名区块链矿工,常年驻扎在西南边陲的一座小电站旁。这里的网络不稳定,电力供应也时断时续,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我对“数字鸿沟”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5规划图AI提供,仅供参考 区块链矿工常被误解为只关心算力和电费的投机者,但事实上,我们是最早一批在数字世界中“开荒”的人。在城市里,人们讨论着Web3、元宇宙,而在我们这里,光是维持矿机稳定运行,就已经是一场持久战。没有稳定的网络?自己搭。电力供应不足?自己找水电站谈合作。我们不是在追逐泡沫,而是在用算力一点一点撬开现实的裂缝。我所在的矿场,最早是靠附近一个废弃水电站的剩余电力支撑起来的。当时村里人笑我们疯了,觉得这些“虚拟”的东西不值一提。可几年过去,我们不仅让矿机稳定运行,还顺带修好了村里的部分电网,甚至帮村民接入了更稳定的网络。这些改变,不是因为区块链有多“高大上”,而是因为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继续“挖矿”。 数字鸿沟从来不是技术本身的鸿沟,而是基础设施、认知、信任之间的断裂。在偏远地区,很多人不是不想参与数字经济,而是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我们矿工在搭建节点的同时,也在无意中成为信息的中继站。有村民开始用我们搭建的网络学习电商、远程教育,甚至开始尝试使用加密钱包进行交易。 挖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信任的建立”。每一次区块被确认,都是全球无数节点达成共识的结果。而我们在偏远地区做的,也是类似的事:通过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赢得村民的信任,让他们看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资产,并非遥不可及。 有人说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技术,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再中心化”的过程。只不过这次的“中心”,不是某个机构,而是由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节点组成。每一个偏远地区的矿工,都是数字世界的“边缘服务器”,在不被关注的地方,默默承载着整个网络的运行。 我们无法一夜之间填平数字鸿沟,但我们可以像区块链本身一样,一步一步,用共识和算力,把断裂的地方慢慢连接起来。也许有一天,当人们提到“数字中国”的时候,不再只是想到北上广深的科技园区,也会想到我们这些在深山老林里,日夜守着矿机的人。 (编辑:9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