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奇与李开复狭路相逢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导语:陆奇终于公布了自己的新身份,离开百度87天后,他成为YC中国的01号也是目前唯一的员工。 01 陆奇显得有点形单影只。 他依然穿着T恤和牛仔裤,精瘦干练,脸上没有太多57岁的痕迹。与去年1月份在后厂村百度大厦里坐在李彦宏身边言笑晏晏不同,这次,他是唯一的主角。 事先被蒙在鼓里的记者们显然很错愕。在北京瑰丽酒店那间不太大的会议室里,陆奇终于公布了自己的新身份,离开百度87天后,他成为YC中国的01号也是目前唯一的员工。 他说,这是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之后,“唯一剩下的选择”。
消息激起了惊愕、不解、观望的诸多反应。在世人看来,一个已经登上山顶的人,很难再创造新高度,这是陆奇的荣耀,也是尴尬。 相比之下,9年前那个秋天,李开复的处境要简单得多。当这位谷歌高管宣布离职,成立创新工场时,外界纷纷送上了祝福——创始人的名气,加上人们习惯对新生事物送上善意,让这家挤在清华科技园里的孵化器一开始就得到诸多支持,背书者不乏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这样的人物。 但含着金钥匙出生,不代表此后路途也会一帆风顺。 李开复很快领略到了创业不易的滋味。 花团锦簇的开端成为历史,他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他收不到什么好案子,那些做皮鞋的、搞飞碟的,甚至是开武馆的商业计划书让他无从下手;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的局面在第3个月时浮出水面,李开复和汪华一度只能自己掏钱发工资。 而精明的投资人们也开始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这家尚无成绩单的明星投资机构。 募集第二期资金时,李开复在全球飞了13座城市,弄丢过行李,也遗失过商业计划书。因为从保守的欧洲投资人手里没要到什么钱,他独自走在卢森堡街头时一度很懊恼,但回国后,他只能假装这些窘境都没有发生过——这显然与外界的期许不符。 02 2009年,李开复在清华科技园开启新篇章的那个9月,陆奇也回到北京呆了几天。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那场会议围绕Bing 展开,这是陆奇在微软搞的大动作,他专程飞回来与中国同事们讨论:哪些正在中国研发的技术可以用到Bing 上? 最后,那场原定一天结束的会议被拉长一倍多,直到第三天陆奇不得不匆匆赶往机场,很多中国同事记住了这位精瘦的提问机器——他几乎一直在追问细节的技术问题。 李开复曾经也痴迷于此。他在最近的TED 演讲里分享过一个故事: “那是1991年12月16日上午11点,我即将初为人父。我的妻子先玲躺在产床上,历经着12个小时的辛苦分娩。 我人还在她床边,眼睛却不停地瞄着手表——我没有告诉她的是如果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没能在一小时内出生,我将不得不把她留在产房,然后赶回苹果总部,向公司CEO做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 幸好我的女儿珍妮弗在正午出生了,没让我做出件荒唐事来。”
但坐到创新工场的办公室里,李开复的身份变了,关心的事情也变了。他需要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 有人也在替他担心这个问题。 创新工场成立没多久,易凯资本CEO王冉就曾经撰文质疑其孵化器模式:真正的创意创业者是可以被评比、选拔出来的吗?真正的创意创业者是可以被批量生产的吗? 李开复当即予以反驳,还建议两人上电视台讨论。此后几年里,创新工场孵化了张磊的点心、许朝军的点点网、蒋华的友盟等项目,不过,等到2011年时,王冉的质疑已经得以验证——创新工场的孵化器功能被淡化,李开复把更多精力转向了早期投资,后者显然更专注和高效。 彼时,创新工场已经甩掉清华科技园500平米办公室里的草根模样,搬进了鼎好大厦的7000平米场地。与之相应的,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也成为创投圈里不可小觑的新势力。 至此,他不仅仅是因为名气而被关注了。 03 陆奇在硅谷名气很高。 这位先后在雅虎和微软担任执行副总裁的高管被誉为“华人硅谷之光”。他多年保持凌晨4点起床,高度自律,又待人谦逊,还拥有40多项美国专利技术背景。于是,当他在2008年离开雅虎时,工程师们穿上定制T恤,上面写着“我曾与陆奇一起工作,你呢?” 后来,微软CEO 鲍尔默找他聊了6个小时,成功将其收入麾下。 在那封欢迎陆奇的内部邮件里,鲍尔默得意写道:“陆奇集资深专业技术知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广泛的商业知识于一身,在业界是非常罕见的奇才。” 不过,大洋彼岸的这些风光,直到陆奇去年1月加入百度时才在国内广为人知——他几近完美的履历,是百度需要释放的强心剂。
陆奇“被动出名”的这一年,李开复早已习惯导师的光环。 对于李开复来说,导师似乎是个比投资人更具满足感的身份。很早之前,他就梦想在中国建所私立大学,请最优秀的人才来培养博士生,再慢慢拓展至研究生、本科生,但这个想法后来因为政策阻碍等原因不了了之。 办学路子走不通,他便退而求其次。 顶着微软、谷歌华人高管的头衔,他忙着出书、跑高校做演讲、在“我学网”上回复提问、给大学生写公开信,青年导师形象深入人心。 但非议与赞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李开复在高校收获了大批粉丝,但2009年他从谷歌离开时,资深媒体人Keso 评价并不客气:他极强的个人品牌与谷歌中国在商业方面明显的价值利益追求相冲突。 不过,这些都不妨碍李开复继续享受导师身份,“影响力”是他的多年追求。 2009年,他抓住了两个机会:创新工场、新浪微博。作为第一批微博大V,李开复很勤奋:他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处理内容,每天增粉过万才算勉强满意。 他甚至用过“脉搏网”软件,通过技术手段筛选热门信息。合伙人劝他别太上瘾,他露出标志性微笑礼貌回答: “谢谢你们的建议,这是我个人的微博,不是公司的账号,ok?” 但社交网络的舆论场比大学校园的宣讲礼堂复杂多了。 2011年,他被方舟子盯上,双方开始争论“李开复到底是不是卡耐基大学的副教授”,这场为时8天的论战最终以李开复委婉道歉而落幕,后者承认自己在书中描述的“26岁副教授”与实际担任助理教授时的28岁事实不符。 两年后,周小平用一篇《十问李开复》向他开炮。这次李开复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引用怀特作品《永恒之王》中魔法师梅林的一段话表达心意: (编辑:9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